近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林草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光伏治沙規劃(2025—2030年)》。該規劃明確提出,到2030年,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將新增光伏裝機規模達2.53億千瓦(即253GW),同時治理沙化土地1010萬畝。
光伏治沙模式旨在實現生態保護與防沙治沙、光伏建設的協同發展,以高水平生態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區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其中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總面積達10.15億畝,戈壁(含石礫地)面積7.18億畝,且大部分區域太陽能資源豐富,具備建設大型光伏電站的巨大潛力。然而,該地區氣候干旱、水資源匱乏、植被稀疏、土壤易風蝕,生態系統脆弱,光伏電站建設過程中若不科學規劃,極易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如擾動植被和土壤結皮,引發局部風蝕或風積現象,進而影響光電轉換效率和工作時長,甚至造成空氣污染,影響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
《規劃》依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協同推進的總體思路,充分考慮當地氣候特征和適建區域,以風光資源為基礎,以區域電網、輸電通道、調節電源為保障,明確了三大氣候區和五大重點發展區域。規劃提出以實驗項目為先導,推進荒漠化防治與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建設,構建東起內蒙古中部、西至新疆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光伏治沙體系。在光伏治沙的選址、設計、施工、運維等各個環節,都將促進防沙治沙與光伏建設的深度融合。同時,科學分析光伏治沙的利弊,有針對性地采取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最大程度降低規劃實施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此外,還將建立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機制,強化組織領導,創新政策和技術模式,加強監督監管,營造良好氛圍,確保光伏治沙高質量發展。
當前,推進光伏治沙仍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如部分地區對光伏與治沙關系認識不足、本地消納能力有限、電網支撐和接入能力較弱、企業防沙治沙意識不強、光伏電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需長期評估以及光伏治沙標準體系不完善等。為落實《規劃》目標和任務,三部門已要求各有關省(區)人民政府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牢固樹立系統觀念,結合實際編制荒漠化防治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建設方案,統籌協調本地消納和光伏治沙項目建設,發揮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支持農牧民及農村牧區集體經濟組織參與光伏治沙,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